朴谷分享 | 升维思考,降维行动(上)

发布时间:2024-11-08 20:20

作者:admin

以下文章来源于孤独大脑 ,作者老喻的

聪明如你,请做题:

一个盲人有5双白袜子和5双黑袜子,除了颜色差异,其它一模一样,弄混了,请问如何分开?

这是一个简单而有启示的智力题。

答案很简单:拿到太阳下去晒。‍‍‍‍

在阳光下,黑袜子吸热更快,所以通过触摸,盲人可以感知到袜子的温度差异,从而将白袜子和黑袜子分开。

最初,盲人只能通过触摸袜子的材质,但无法区分颜色。因此,我们可以引入“温度”这个维度,通过阳光加热,创造了一个新的识别维度(温度差)。

这就类似于在复杂问题中引入额外的信息维度,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。

我曾经写过“灰度认知,黑白决策”,本文像是下联。

顺着这一点,我想谈及信息的“维度”

最有名的“升维思考”,也许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。‍‍‍

在牛顿物理学中,我们处理的通常是三维空间中的物体运动,时间是一个独立的量。

但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框架,称为四维时空,将时间和空间视为相互关联的统一结构。

在广义相对论中,物质和能量会弯曲时空,而物体在弯曲时空中的运动实际上是沿着时空曲线运动。

由此,人类对物理世界有了更加精确的解释。

就你我而言,我们究竟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?我们如何判断一个未知的事物?我们如何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决策?

也许每个人都是如盲人摸像一般,通过不同角度的特征做出推断。

了不起的高手,往往比普通人有更高的认知维度,例如围棋天才独具的“感觉”,杨振宁推崇的“Taste”。

AI通过降维简化问题,通过升维来揭示更多的隐藏信息,这一点在深度学习的领域产生了神奇的效果,以至于机器可以获得8年前人类还自以为独具的“感觉”。

在大模型时代,AI借助于算法、算力和数据,获得了在某些方面超越人类的“高维思考”能力。

而此时,人类的联想和提问能力,就像是构建一个维度,或是在大模型的向量空间里,勾出一段彩虹。

就像扔出一个骰子,对于未来的可能性,我们要升维思考,考虑6个面的概率,可结果只有一面。

这大概是“升维思考、降维行动”的一个简单隐喻。

《人工智能:现代方法》说:

人工智能(artificial intelligence,AI)领域不仅涉及理解,还涉及构建智能实体。这些智能实体机器需要在各种各样新奇的情况下,计算如何有效和安全地行动。

我们需要理性思考,也需要理性行为,尤其要在“存在不确定性时取得最佳期望结果而采取行动。”

升维思考灰度认知,都和概率论有关,再加上基于时间的与外部环境的互动,贝叶斯定律常常现身其中。

更现实一点的场景是:对于一个投资者,需要升维思考。例如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。但是他的模型是通过多个维度的证伪,来切割出钻石的。--本文提及的朴素贝叶斯分类,底层的原理(可感知的那部分)是想通的。

而行动本身,往往是降维的。

从数学的角度看,我们需要一个(相对)最优概率;

从物理的角度看,系统需要(相对)最低势能状态;

从决策的角度看,人类必须采取行动并接受一个黑白分明的结果。

多面骰子在空中飞舞,最终只能选择一面朝上。

投资者最终需要做出“买或不买、卖或不买”的决策,而且行动越少越简单越好。

降维行动的例子:京东说要“多快好省”,拼多多只要一个“省”。

那些大事不糊涂的人,那些过得不错并且还能轻松的人,大多是在维度上取得了胜利。

现在做事不容易,许多行业和公司都在谈“转型”。但是,如果没有维度上的突破,可能只是在原路上瞎扑腾。

活在二维世界里的生物的死局,往往要靠超越维度来破解。

“井底之蛙”看似是关于视野的隐喻,其实是关于维度的类比。

本文从一个我喜欢的智力题开始,将毒酒问题的二进制解法,类比为更高维度的胜利。

类比可能是鲜活的,但绝不严谨。甚至于在文章的推进过程中,升维和降维都会出现一些概念的交错。

类比和隐喻都是思考的脚手架,请你能用且用,用完后记得拆除。

更广阔的意义上,每个人都是全体人类的一个维度。

所以,请活出你自己。

 

让我们从一道有趣的题开始:

国王有一百桶酒,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。结果有一天其中一桶被投了慢性毒药,喝了以后半个小时就会死掉。国王大怒,命令玩忽职守的侍卫去试毒。酒不能被混合,一个侍卫可以喝多桶酒,一桶酒也可以由多个侍卫喝。

请问:怎么样才能用最少的侍卫、在半小时知道哪桶是毒酒?

解法1:一维法

最简单的方案,是让每个人试一桶酒,用时30分钟,就可以判断出哪一桶酒有毒。

这个是“一维”的直线思维,在现实生活中也未尝不可,好过什么都不干。

这样的解法,答案是:99个人。

解法2:二维法

从二维层面去思考,引入笛卡尔的坐标。

把100桶酒摆成10✖️10的矩阵,如下:

图片

接下来

 1让阿拉伯数字编号的1号侍卫(如上图,黄色),把第1行酒每桶喝一口,一直到10号喝第10行;

 2让汉字编号的一号侍卫,把第一列酒每桶喝一口,一直到十号喝第十列;

 3由于坐标的定位功能,假如毒酒在图中绿色的位置,那么3号侍卫和二号侍卫都会死,自然可以锁定毒酒的位置。

 4但是因为第10行和第十列可以不用安排人,也能获取信息,所以可以减少两个人。

这样的解法,答案是:18个人。

解法3:三维法

能否再延伸至三维层面去思考呢?

我们很容易想到,搭建一个5✖️5✖️4的三维模型,正好有100个位置放酒,如下:

图片

接下来(和二维解法差不多)

1让阿拉伯数字编号的1号侍卫(如上图,黄色),把黄色箭头这一面墙的酒每桶喝一口,一直到5号喝第5面墙;

2让汉字编号的一号侍卫(如上图,橙色),把橙色箭头这一面墙的酒每桶喝一口,一直到五号喝第五面墙;

3让字母编号的a号侍卫(如上图,蓝色),把蓝色箭头这一层的酒每桶喝一口,一直到d号喝第四层;

4同理,通过三个维度,也可以锁定毒酒的位置;

5以及,每个维度都可以少一个人。

这样的解法,答案是:11个人。

最笨的方法1,会死一个侍卫;方法2会死两个(或1个,或零个),方法3会死三个(或两个,或一个,或零个),总之一个维度需要获取一个信息,可能会死一个,或者提供零的信息。

所以题目中有含糊的地方,到底是用最少的侍卫,还是死最少的侍卫?考虑到国王的残酷,我们姑且认为是前者。

然而,即使聪明如你想明白了上面三个维度的解法,还是没有找到最优答案。

解法4:二进制

如果用计算机的思维来分析这个问题,那么首先考虑如何存储这100桶酒。100桶酒可以用二进制7个比特来表示(2的7次方>100)。

上面的解法1到解法3,都是用100个位置存储100桶酒,只是描述位置的坐标,从一维到三维,效率越来越高,所以用的侍卫越来越少。

如果用二进制呢?

二进制,是逢二进一的计数编码方法,只有0和1两个数码。那到了2怎么办?只有往前进一位,变成10。

所以,十进制的2、3、4、5,二进制分别表示为10、11、100、101。二进制广泛应用于电子计算机的数据处理。

图片

回到我们的题目,计算如下:

第一步:对于每一桶酒的二进制表示,编码后,最长的数字是7位数,不足七位前面用0表示;

1号桶是0000001,

2号桶是0000010,

3号桶是0000011,

4号桶是0000100,

……

100号桶是1100100;

第二步:可以找七个侍卫,从左到右,编号“一”至“七”,每人对应一个位数,从第一位到第七位。

第三步:负责第一位数的侍卫“一”,只要这100桶酒中,二进制编码的该位数对应的数字是1,则喝掉此桶酒。

如此类推,每个侍卫喝掉他所负责的位数上数字是1的酒。

第四步:30分钟后,侍卫按照“一”至“七”,死掉的置为1,活着的置为0。

例如,假如第七桶酒为毒酒,其二进制编码是0000111。那么按照上面的喝酒规则,其五、六、七位都是“1”,所以编号五、六、七的侍卫都会死。

前四个侍卫,遇到这瓶毒酒,因为对应的数字是0,所以都会活。

二进制的0和1,正好对应了活和死。

根据7个侍卫喝酒后半小时的生死状态,能够得出毒酒的二进制编码。

这样的解法,答案是:7个人。

以下,请允许我从一个非专业人士的“感知”的角度,来说说这道题的启示:

1、第一种方法,是简单的线性搜索

2、第二、第三两种方法,是增加了维度的线性搜索,可以理解为交叉搜索,等价于坐标系;

3、前三种解法,维度越高,效率也就越高;

4、因为有“半小时”的时间约定,所以不能用简单的二分法来解答。所以,第四种解法用二进制为100瓶酒编码,进而用0和1对应不喝与喝(也对应了撞见毒酒后的生和死)。

5、那么第四种用二进制的解法,是否可以理解为“7维”的解法?

第一种解法有1个维度,该维度上有100种可能。这其中的99种,每种可能都需要1个侍卫去通过喝酒“消除不确定性”;

第二种解法有2个维度,每个维度上有10种可能,每种可能都需要1个侍卫去通过喝酒“消除不确定性”,然后这两个维度的交叉点,就是毒酒的位置;

第四种解法有7个维度,每个维度上有两种可能,每两种可能,只需要1个侍卫去通过喝酒,就可以“消除不确定性”。于是,这七个维度的交叉点(表述为一串二进制数字),就是毒酒的位置。

在这道题目中,使用二进制编码的策略是核心。通过将100桶酒编码为7位二进制数,我们能够用最少的侍卫(7个)来解决问题。

这种方法背后的原因是二进制的指数效应:每增加一位二进制位,就可以表示更多的状态,极大地减少了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源(在这个例子中是侍卫的数量)。

相比于简单的线性搜索,二进制让我们进入了一个更高效的“维度”空间

在这个空间里,每个侍卫只需要判断一个“0”或“1”的状态,就能为100桶酒中的每一桶赋予唯一的二进制编码。

这种策略不仅有效地消除了不确定性,还展示了通过增加维度解决问题的力量。

这一过程展现了升维和降维的相互配合:

升维思考:通过引入多个侍卫,每个侍卫相当于引入了一个新的维度,让我们能够从更多角度捕捉信息。

降维行动:通过侍卫生死的二值化状态,我们将所有复杂性压缩为一串二进制信息,这一信息指向毒酒的唯一桶号。

 

在上面递进的解体过程中,将二进制的方法,类比为7维,是一个有趣的想法。

进而,我们可以用一种更直观的方式,来阐述“升维思考、降维行动”。

我喜欢用可感知的思考来理解一些概念,而不是单靠文字本身的解释。

让我们再来看一道有趣的题目,以感知“维度”。

• 有三盏白炽灯泡和三个开关,每个开关控制一盏灯泡,但你不知道哪个开关对应哪个灯泡。

• 你可以进入一个房间控制开关,但灯泡在另一个房间,你只能进入灯泡房间一次来检查结果。

• 如何在最短时间内确定每个开关对应的灯泡?

聪明如你,即使知道答案,也不妨从维度的角度重新思考一遍。

难题在于,开和关只有两个维度,要想界定出三个灯泡,必须创造出一个新的维度。

白炽灯的另外一个属性是发热,所以可以引入“冷热的维度”。

解决方法:

   1.   打开第一个开关,保持它打开。

   2.   打开第二个开关一段时间后关闭它。
 
   3.   保持第三个开关关闭。
 
   4.   然后进入灯泡房间检查灯泡: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O     点亮的灯泡对应第一个开关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O    热的但不亮的灯泡对应第二个开关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O    冷的并且不亮的灯泡对应第三个开关。

这三种状态相当于在这个系统中添加了不同的维度:

  •  亮/不亮的维度:开关是否正在控制灯泡。

  •  热/不热的维度:灯泡是否曾被打开过但关闭。

  •  冷/热的维度:灯泡的物理状态(热与冷)提供了额外的信息。

上面的冷和热,也是与时间的维度关联的。

事实上,精确而言,如上方法应该能够识别出四个灯泡。你觉得呢?

 

用类比和隐喻的方式,来表达一些主题,有“生动性”的优点,也有不精确的缺点。

再次声明,请你务必仅仅将其视为理解和感知的脚手架。

让我们回到数学物理

1854年,黎曼在哥廷根大学发表的演讲改变了数学和物理学的进程。他引入了一个革命性的概念:高维几何学,推翻了欧几里得几何的传统观念。

图片

(图片来自网络)

在欧几里得几何中,空间是平坦的,二维或三维的,而黎曼发现了空间的弯曲性质,提出可以通过引入更高维度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。

黎曼的几何学不仅改变了数学的基础,也为物理学提供了新的工具。

尤其是在1915年,爱因斯坦借助黎曼的几何学,提出了广义相对论,用四维时空的弯曲来解释引力。黎曼的思想启发了后来的科学家,使他们进一步探索更高维的宇宙。

欧几里得几何学认为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直线,而黎曼指出,这个定律只适用于平坦空间。

在弯曲空间中,比如球面上,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是曲线。黎曼通过引入“度规张量”这一工具,能够精确描述空间在每一点的弯曲程度。

这一创新让科学家可以用数学来描述任何维度的空间,无论是平坦的还是弯曲的。

更令人惊叹的是,黎曼的理论揭示了“力”可能只是空间几何变形的结果。

比如,当我们在三维空间中感受到引力时,实际上是因为空间在我们感知不到的第四维中发生了褶皱。这一概念为将来用高维几何学统一所有物理定律铺平了道路。

高斯较早前已经提出了平面“书虫”的思想实验,黎曼进一步将其扩充:

如果一张纸上生活着二维生物,把它们生活的纸褶皱之后,它们依然会觉得世界是平的,但当它们在褶皱的纸上运动时,它们就会感到一股看不见的“力”阻止它们沿直线运动。

黎曼几何不仅让爱因斯坦能够理解引力的本质,还让他开始思考,其他的自然力是否也是时空在更高维度中的褶皱结果。

这种思维方式为后来物理学家尝试统一电磁力、弱力和强力奠定了理论基础,并成为现代超弦理论的先声。

黎曼还提出了“黎曼切口”的假设,在这一模型中,两张纸代表两个不同的二维曲面,切口则是这两个曲面之间的通道。

图片

(图片来自《超空间》)
二维的“书虫”在自己的世界里是无法察觉到这个切口的存在的,但如果它无意中进入切口,就会突然出现在另一个曲面上。
这个切口是它们在二维世界中无法理解的,而在更高维度的观察者眼中,这个过程却是可以轻松解释的。
黎曼切口可以看作是后来物理学家提出的“虫洞”概念的早期雏形。虫洞是一种理论上连接不同空间或时空的桥梁,可以让物体穿过极端弯曲的时空区域,在看似瞬间移动到另一个位置,甚至是另一个时空。
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框架下,黎曼切口的思路进一步发展,成为探索时空结构和多连通空间的一种方式。
物理学家马里特10岁的时候,33岁的父亲就去世了。他一直渴望建造一台时光机器。从物理学的角度看,“虫洞”是实现时光旅行的一种方法。
神秘的时间之箭。
你还记得上面那两个智力题吗?靠温度差别来区分的灯泡和袜子,依然要靠时间来实现。
温度,热力学,时间,我们似乎隐隐约约能看到玻尔兹曼的身影。
 
在电影《星际穿越》中,导演克里斯托弗·诺兰通过五维空间的设计来表现时间、空间和平行宇宙的概念,尤其在影片结尾,主人公库珀进入的“Tesseract”(超立方体)成为了关键场景之一。
四维的时空,建立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之上,过去、现在和未来是“平铺”着的。时间是四维生物能够感知到的某种“实体”,就像我们对二维世界生物的某种优势。
电影里的小布兰德博士对此这样解释:“过去是可以穿行的峡谷,未来是可以攀爬的山峰”。
诺兰加入的第五个维度,是平行宇宙的概念。
五维空间不仅包含了四维时空,还包括了不同可能性的存在,反映了量子力学中关于平行宇宙的理论。
这意味着,在五维空间中,可以同时访问不同时间节点和不同的空间状态。

图片

(图片来自网络)
在我们日常的感知中,世界似乎是线性的: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的空间中,并经历时间的流逝。
然而,物理学中存在一种更为复杂的理论——如果有第五维度存在,并且这个维度代表的是平行宇宙,那么我们的宇宙可能只是这些平行宇宙中的一个“投影”。
想象一下,所有的量子事件、选择和行为就像掷骰子。
每次掷骰子,骰子会展示一个面,这是我们所感知到的“现实”。但在更高维度的五维空间中,骰子的其他面仍然存在,意味着还有无数可能的结果。
平行宇宙理论认为,每一种可能的量子状态都对应着一个新的宇宙,因此我们当前的宇宙只不过是五维空间中无数可能性之一的“坍缩”结果。
这种理论被称为多世界诠释,它告诉我们,每一次选择和量子事件都可能创造一个平行宇宙。
我们的四维现实——即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——是这无数可能性的其中之一。
就像骰子在掷出后展示的某一面一样,我们的宇宙是基于概率选择的,其他可能性虽然存在,但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它们。
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视角:我们所体验到的世界,或许只是无数可能世界中的一个,而真正的“全貌”还隐藏在更高维度的神秘之中。
 
人类到底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?
什么叫“看到”?
又有什么可以称为“知道”?
而在休谟看来,“人类心灵中的一切素材,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,不管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,都无一例外地来自人的感觉经验。”
他有一段杠精似的惊人陈述:
实体(substance)观念是从感觉印象得来的呢,还是从反省印象得来的呢?如果实体观念是从我们的感官传给我们的,请问是从哪一个感官传来的,并以什么方式传来的?
如果它是被眼睛所知觉的,那么这个观念必然是一种颜色;如果是被耳朵所知觉,那么它必然是一种声音;如果是被味觉所知觉,那么它必然是一种滋味;其他感官也是如此。
但是我相信,没有人会说:实体是一种颜色,或是一个声音,或是一种滋味。因此实体观念如果确实存在,它必然是从反省印象得来的。但是反省印象归结为情感和情绪,两者之中没有一个能够表象实体。
因此,我们的实体观念,只是一些特殊性质的集合体的观念,而当我们谈论实体或关于实体进行推理时,我们也没有其他的意义。
在“看到”一物时,我们不仅仅是接收光线,还通过经验和知识赋予这个物体意义。
看到一棵树,我们不仅识别出形状和颜色,还通过记忆理解这是一棵树,它可能有着生长、开花、落叶等属性。
知道”是一种更复杂的认知过程。我们不仅依靠感官“看到”事物,还要通过思维、推理、记忆和反思来理解事物。
知识的获取过程常常基于经验:我们通过观察、思考、学习、互动等方式形成对世界的理解。
然而,这种知识是否真实或完整?
《科学之死》一书对此解读道:
苹果很常见,很多人都爱吃,但苹果是什么东西呢?首先,从感官经验的角度,我们可以说苹果是红的、圆的、甜的、脆的、硬的、能解渴的、能充饥的等等;
其次,除此之外,人们一般还会认为,有一个实体性的东西承载着所有感官告诉我们的这些性质,而这个实体性的东西才是真正的“苹果”。
休谟的意思是,事实上人们对苹果的认识只能限于上述的第一个阶段,至于说是不是有一个实体性的“苹果”存在,人们是一无所知的,因为这个实体没有在人的感官当中引起任何印象。
经验主义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洛克提出,知识的来源有两种:
外部感官经验(通过五感获取的信息)和内在反思经验(对心灵自身活动的反思)。
感官经验帮助我们接触外部世界的事物;
反思经验则是通过观察我们自己的思维过程来理解抽象概念。
为了解释我们如何通过感知理解物质,洛克提出了物质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区分。
第一性质:这些是物体固有的属性,它们独立于观察者的感知存在。无论有没有人感知,这些性质都客观存在,如物体的形状、大小、坚硬度、重量、密度等。
洛克认为,这些性质是物体本身构成的一部分,任何物质都具有这些性质。
第二性质:这些性质是物体在与感知者互动时产生的,它们依赖于观察者的感官才能存在,如颜色、味道、气味和声音等。
洛克认为,第二性质并不直接存在于物体中,而是通过第一性质的作用在感官中产生的感觉。例如,颜色并不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,而是光线与物体表面的相互作用在我们眼中产生的结果。

人类如何识别一个苹果?

按照洛克的理论,当我们面对一个苹果时,我们的感官通过接触苹果的不同性质来认识它。
第一性质:形状,重量,硬度等等;
第二性质:味道,口感,气味,甚至颜色,等等。
图片
(图片来自网络)
以我们“早熟”的哲学习惯,看到洛克和休谟的观点,会感觉非常幼稚,极其啰嗦,这有啥用?
的确有用。
接下来,我们看一下,AI如何识别出一个水果。
 
延续洛克朴素而直白的思想,我们识别一个苹果,是根据其性质,将其与别的物体、别的水果区别开来,这是一个分类的过程。
洛克和休谟杠精似的哲学背后,是对因果论的怀疑,是“人类知道自己不知道”的关键一步。
尽管被休谟们斩断了因果的“必然”幻觉,但世界的推理并没有因此而终止。捍卫上帝这一最大“因”的虔诚教士贝叶斯,用自己的数学天赋造出了一架悬梯。
现在,假设我们造出了一个初级的机器人,我们如何教会它识别水果?
这个机器人没有任何人类的常识和经验,也因此没有任何“我以为我知道的幻觉”。
它只能像洛克所说的那样,如同一张白纸,一点点学习。
现在,我们把一个未知水果放在它面前,已知它只能知道三个基本特征:
颜色是黄的,味道是甜的,形状是长的。
这个问题对人类来说很简单。可是对于机器智能,或者是对于一个初生的孩子,都是个难题。不要嘲笑,在那些我们并不熟知的领域,我们还不如这个初级的机器人。
黄色的可能是任何一种水果;
甜味儿是个很主观的概念,有些人觉得酸甜就不是甜;
长是一个相对概念,还是绝对概念?
总之,一切都很模糊,条件十分不充分,但我们必须做出判断。--这和我们的现实世界非常像。
洛克和休谟对人类的提醒是,别认为那些显而易见的东西就是真相,别以为那些理所当然的东西就是因果分明。
所以,本质而言,机器人的任务,是在信息模糊的情况下,去猜测该水果最有可能是哪一种?
所谓可能,就是概率。
首先,我们要有最基本的信息,对人类而言是对“第一性质”和“第二性质”等客观和主观特征的观察与统计,对机器人而言则是获取数据和训练数据。
(以下案例由网络上未署名文章改写)
假设我们收集了1000个水果的数据,这些水果包括苹果、香蕉和梨子。
每个水果都有三个特征:形状(是否长)、味道(是否甜)、颜色(是否黄)。
现在,我们要用贝叶斯分类器来判断一个新水果,它的特征是“长、甜、黄”。
图片
(图片来自网络)
从数据中,我们知道:

  •  50%的水果是香蕉,30%是苹果,20%是梨子。

  •  80%的香蕉是长的,70%是甜的,90%是黄的。

  •  苹果中没有长的,50%是甜的,100%是黄的。

  •  50%的梨子是长的,75%是甜的,25%是黄的。
现在我们使用贝叶斯公式来计算这个新水果的可能性。

1.香蕉的概率:我们计算“长、甜、黄”的条件下,水果是香蕉的概率。
   P(长甜黄|香蕉) = 0.8 * 0.7 * 0.9 = 0.504
   P(香蕉|长甜黄) = 0.504 * 0.5 = 0.252
2.苹果的概率:苹果没有长的,所以概率为0。
   P(长甜黄|苹果) = 0 * 0.5 * 1 = 0
   P(苹果|长甜黄) = 0
3.梨子的概率:
   P(长甜黄|梨子) = 0.5 * 0.75 * 0.25 = 0.09375
   P(梨子|长甜黄) = 0.09375 * 0.2 = 0.01875
接着,计算分母P(长甜黄):
P(长甜黄) = 0.252 + 0 + 0.01875 = 0.27075
最后计算后验概率:

  •  P(香蕉|长甜黄) = 0.252 / 0.27075 ≈ 93%

  •  P(梨子|长甜黄) = 0.01875 / 0.27075 ≈ 7%

  •  P(苹果|长甜黄) = 0
因此,这个水果有93%的可能性是香蕉,7%的可能性是梨子,而不可能是苹果。
在这个过程中,每一个特征(如颜色、形状、味道)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维度,而贝叶斯分类器通过将这些维度结合起来,从不同的角度对水果进行推断和分类。
这种方法本质上是对多维信息的整合,通过各个维度上的信息贡献来计算某种结论出现的概率。
机器人费了很大力气,才计算出一个概率,而人类也许不需要一秒钟就能够识别。
然而,就像一个孩子学下棋之处显得很傻,但是可能只需要三个月就能够战胜下了三十年臭棋的成年人。
洛克是对的。但是,他的怀疑,并不影响人类基于不完全信息来推断未来。
机器通过算法,例如贝叶斯推理,模拟了人类的推理过程,经验主义的理念在今天的数字化时代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。
洛克和休谟的深刻思考,尽管在当时或许被视为繁琐的哲学辩论,却为现代人工智能的核心逻辑奠定了基础。
经验主义并没有止步于哲学课堂,而是通过现代技术的实现,重新在硅谷和全球科技前沿焕发出新的火焰。

*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朴谷咨询立场。
   接《升维思考,降维行动》(下)




 
朴谷咨询(PGA)是一家聚焦于高科技、先进制造、新能源医疗、互联网、消费、教育、文娱等行业为客户提供投融资尽职调查、融资与并购交易顾问、商业评估、股权激励、财税咨询、资本市场和ESG等服务的专业机构。
 
1000100100

 

保持联系

  • 朴谷北京

   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63号楼富力中心1110室
    邮编:100022
    电话:010 5903 7060
    传真:010 5903 7060

  • 朴谷上海

    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688号恒基688广场303室
    邮编:200041
    电话:021 6333 3765
    传真:021 6333 8821

  • 朴谷武汉

   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恒隆广场办公楼3804室
    邮编:430030
    电话:027 8771 8808

  • 朴谷杭州

    浙江省杭州市钱江世纪城润奥商务中心T2写字楼1712室
    邮编:310012

  • 朴谷深圳

    深圳市南山区华润置地大厦E座613室
    邮编:518038

  • 朴谷海口

    海口市美兰区碧海大道86号华彩海口湾广场B座901室
    邮编:570102

联络朴谷

一般事务请联络: info@pg-advisory.com
企业官网: www.pg-advisory.com

企业微信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