朴谷分享 | 赢到最后的,往往不是“聪明人”

发布时间:2022-10-28 17:36

作者:admin

前言来源:笔记侠

职场上,对于“选择”“天赋”“努力”这几个词语的讨论,总是比较热门。

 

有的人认为,选择比努力重要;有的人认为,努力比天赋重要;有的人认为,应该按照自己的天赋去做选择……

 

其实,每一种看法都可以找到符合的案例。在不同的时代背景、成长环境、个人能力中,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“成功定律”,我们都需要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去找到“赢的方法”。

 

因此,关键的问题在于——我们该如何做好选择?如何找到自身的天赋?如何正确地努力?

 

一、赢到最后的,往往不是“聪明人”

前段时间,张丽俊在和冯唐对话的时候,谈到了关于“天赋”的话题。

 

冯唐说,要忘掉天赋这回事,从最简单的、力所能及的事修炼起,凡事做到尽职尽责尽心尽力,就能比99%的人更能成事了。

 

张丽俊很赞同这个观点。

 

她认为,靠小聪明,是走不长远的,而那些看着“不聪明”的人,似乎选择了一条难走的路,愚直地做好每一件小事,傻傻地坚持着,最终却取得了成功。

 

为什么能赢到最后的,往往是那些“不聪明”的人?

 

有一个苏格拉底和弟子们的故事。

 

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。那时正是麦子成熟的季节,地里全是沉甸甸的麦穗。

 

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:“你们去麦地里摘一株最大的麦穗,只许进不许退。我在麦地的终点等你们。”

 

弟子们走进了麦地,到处都是大麦穗,哪一株才是最大的呢?

 

他们埋头向前走,摘了麦穗后,看到还有更大的,于是就毫不犹豫地把手里的麦穗扔掉了。就这样,他们低着头专心致志寻找,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。

 

突然,他们听到苏格拉底的声音:“你们已经到头了。”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。

 

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:“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,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;即使碰见了,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。因此最大的一穗应该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。”

 

很多聪明人脑子灵光,总是有很多的想法,很多的选择,想要在麦田里找到最大的那一株麦穗。

 

殊不知,有时候选择越多,诱惑越多,往往难以专注,最后只会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,两手空空一无所得。

 

图片

 

工作中,更是如此,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“想要找到最大的那一株麦穗”的所谓的“聪明人”。

 

比如,有些人在做一件事情时,短期之内看不见效果,或者收益不大,就心猿意马,选择了放弃,去做别的他认为更有收益的事情。

 

事实上,他可能只要再坚持一下,就成功了。

 

很多时候,你觉得成功的人比较少,其实不是,而是放弃的人比较多。

 

自以为聪明,不能长久地沉浸到一个事业当中,一碰到障碍和挫折,就去寻找适当的借口,停止努力,这又如何能取得成功呢?

 

又如,有些人总是站在这山望着那山高,他们发现有朋友、有同学比自己职位高、薪水高,于是只要有好一点的机会便想跳槽。

 

但事实上,想要有一个好的职场生涯,急功近利肯定是不行的,没有规划、与目标关联度不高的跳槽和转行一点价值都没有。

 

再如,有些人觉得自己很聪明,怀才不遇,就想走捷径,抄近道。他们在职场上竭力钻营,投机取巧,不干实事,却总在领导面前刷存在感,有功自己包揽,有过他人承担,一门心思往上爬。

 

但,这样的小聪明,就像吹起来的牛皮,针一戳就破了。

 

从起点到终点,两点间最短的距离是直线。世界上最好的捷径,就是不走捷径。有时候你想抄近路,反而会绕了远路。

 

图片

 

二、能赢到最后的人,都比较“傻”

 

在职场上,能赢到最后的人,往往是那些又傻又天真的人。因为他们更专注,更有韧性,更能够长久坚持。

 

所谓的“又傻又天真”,不是说真傻真天真,而是能够心无旁骛地,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,并且把这件事情做好。

 

这类人看似“不聪明”,却往往能够成事。他们的身上一般有四个特质。

 

第一个,纯粹。

 

人生是一场长跑。不管你起步多快,多聪明都没有用,在这一场长跑中,考验的都是心性的稳定性。

 

如果你是一个脑子很复杂的人,是无法聚焦地把一件事做成的。

 

你想得很多,做的却很少,面对着失败、挫折,或者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效,就情绪化,认为努力没用,就不愿意努力了。

 

慢慢懈怠,然后逐渐放弃,最终一事无成。

 

而一个能大成的人,思想都很纯粹。他一旦认定一个目标,就会排除掉内心的干扰,胸怀纯粹而强烈的信念,不懈地为之努力。

 

所以,一定要成为一个纯粹的人,不要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。当你的心能够静下来,从复杂变得简单,你会发现你看到的东西会很不一样。

 

第二个,利他。

 

亚当·斯密说,人都有利益最大化的倾向。人性是幽微的,每个人都会追求自己的利益,这是正常的。

 

但是,如果你永远只考虑自己,耍小聪明,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,那你是永远走不远的。

 

“利他”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,做事情先考虑别人,这不是傻,这其实是最聪明的自我投资。

 

利他,是最高明的利己。有着利他之心的人,内心有大爱,有原则有底线,这样的人最后一定会有所作为。

 

图片

 

第三个,精进。

 

心理学家格拉德威尔曾提出一个著名的“一万小时定律”。大意是说,一个人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,至少要付出10000小时的努力。

 

那些有点小聪明的人,让他们如此长时间地去做一件枯燥的工作,他们往往坚持不了。

 

而真正能大成的人,看似都是比较“傻”的人,愿意默默耕耘,以超乎寻常的坚韧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地精进。

 

每天进步一点点,今天胜过昨天,明天胜过今天,哪怕只是如蝼蚁般微小的一步,只要是向前,便是前进。

 

如此日积月累,日益精进,最后在时间的复利下,成长独当一面的优秀人才。

 

第四个,修行。

 

稻盛和夫说:工作场所就是修炼心性的最佳场所,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。

 

很多聪明人在职场上总是在算计利益,过于看重个人损失和收益,而那些看似“愚拙”的人都在埋头苦干,把工作当成修行。

  

热爱自己的工作,享受修行的乐趣,终有一天,你会成就你自己。

 

三、如何在工作中修行自己?

 

在工作中,大家都挺怕一类人——玻璃心。

 

玻璃心的人,心态很差,你说不得,骂不得。有时候,他工作出了失误,你批评了两句,他的心态就崩了,觉得受了天大的委屈,要么患得患失,要么闹情绪,赌气辞职。

 

他们也经受不住压力,做事情时遇到些许的挫折,就怨天尤人,悲观消极,一味地想着逃避,不敢积极应对。

 

张丽俊认为,在工作中,一个人的心态,往往决定了他的状态。

 

图片

 

如果心态很差,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,就让你陷入到情绪的内耗中不可自拔,那你工作的状态怎么会好呢?

 

而那些心态好的人,不会萦怀于一时的得失,他们会把工作当成人生的修行,会把困难和挫折,当成是成长的机会。

 

日本的经营之神稻盛和夫大学毕业后,曾经在一家名为松风工业的公司工作。

 

这家公司效益很差,濒临着倒闭的边缘,员工工资的来源是银行借款,而且迟发薪水更是家常便饭。

 

因为这个缘故,员工工作积极性很低,到处弥漫着消极怠工的情绪。稻盛和夫也受到了这种情绪的影响,经常和同事一起吐槽公司,甚至一度有了辞职的想法。

 

但是,因为家人的强烈反对,稻盛和夫别无选择,只能留下来工作。

 

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,稻盛和夫逐渐领悟到,茫然度日只会让人消沉堕落。如果不摒弃怨天尤人的态度,人生就不会出现转机。

 

于是,他全身心地投入研发中,以此来忘却现实的苦恼。

 

随着研究的深入,他渐渐感受到了工作的乐趣,昼夜不分地投入研究工作,甚至把“家”搬到了实验室。

 

在这样的过程中,他的心态越来越好,研究成果开始不断显现,工作变得越来越顺利,从而也为他之后创立京瓷奠定了基础。

 

稻盛和夫说:“成功不要有无谓的情绪。即使你抱怨再多,受到的委屈再多,当下最要紧的一件事就是先把工作做好,把工作做好之后你再去发泄情绪、调整心情,这才是一个成熟人该有的心态。”

 

所谓“借假修真,借事修人”,你遇到的挫折、困难总会被克服,都是假的,真的是你从困难中收获了什么,成长了什么。你也要知道,所有你现在经历的事情,都是为了修炼你自己。

 

当你心态对了,工作就顺了。成年人最顶级的自律,就是在工作中遇事修性、遇人修心。

 

图片

 

1.修炼情绪,舍内耗

 

网上看过一个感触颇深的段子:“职场上,你会沟通,加10分;会合作,加20分;会开拓资源,加50分;但如果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,不好意思,扣100分。”


工作中,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:

 

被领导批评了几句,一整天都憋屈得不行,无心工作;


接到了棘手的项目,焦虑得好几天都寝食难安,效率大打折扣;


碰到了爱甩锅的同事,立刻开始厌恶工作,甚至思考离职……

 

奈飞公司有一条非常知名的文化准则:我们只招成年人。所谓“成年人”,不止是年龄上,更是情绪上的成熟——

 

不会在受到委屈的时候,横冲直撞,意气用事;


不会在手忙脚乱时,对身边的人发脾气,摆脸色;


不会把个人的情绪带到工作中,影响进度,传染他人。


《干法》一书中也如是说:“成功不要有无谓的情绪。即使你抱怨再多,委屈再多。当下最要紧的一件事就是先把工作做好,这才是一个成熟人该有的心态。”

 

情绪是emotion,行动是motion。

 

你每多一分钟沉浸在自我内耗里,就少一分钟来解决实际问题。

 

你每多一份精力拉扯在烂人破事上,就少一份精力去提升自己。

 

任何时候,修炼好情绪,才能驾驭好工作。

 

图片

 

2.修炼心态,能自燃

 

有这样一个故事。

 

一群工人正在铁路上劳作,一辆火车缓缓停在轨道旁。队长杰克被铁路公司董事长迈克邀请上去,畅聊了一个多小时。原来,20年前他们曾同时加入铁路公司。


有工友半开玩笑地问杰克:“那为何他成了CEO,你却还要跟我们一起顶着大太阳干力气活?”


他垂下头:“20年前我只为每小时2美元的工资工作,而迈克却为他心中的铁路事业而工作。”


身边有多少人,刚出社会时,都是胸怀大志、满腔热忱的迈克。


最后却在岁月的汩汩温水里,活成了得过且过混日子的杰克。


这几年,互联网行业里有个很火的词:老板思维。


什么意思呢?也就是说,当你用老板的心态做事,就能收获管理级别的成长;

 

而当你用打工者的心态做事,给多少钱干多少活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能偷懒则偷懒,那永远只能停留在基层。

 

一个人对工作抱着什么样的心态,影响着他的眼界,也决定了他的未来。

 

图片

刘墉在书里讲过一个故事。


有朋友跟他抱怨说老板太抠门,自己每天辛苦上班,工资却少得可怜。

 

刘墉听了,故意跟他说:“这么坏的老板,辞了也罢。但你岂能白干了这么久,总要多学一点,再跳槽。”


朋友觉得有道理,于是开始每天加班加点,学英语、学技术、学管理。他想着,反正以后不管跳槽还是创业,这些东西对自己都有用,多学一点是一点。


6个月以后,这位朋友不仅加了薪,还升了职。至于当初跳槽的想法呢,早就被他抛到了脑后。


你看,这其实就是从打工者心态到老板心态的转变。


当他不再把自己放在老板和公司的对立面,而是把聚焦在自身的成长上,一切都开始往好的方向发展。


这个时代,人工智能不可怕,可怕的是人活成了人工智能。一个人在敷衍工作的同时,其实也是在心里淘汰了自己、宣告了放弃。


而当你开始为自己打工,你会发现即使环境依然没有改变。

 

但你却在一路遇山开路、逢水架桥中,变成了更好的自己。

 

图片

 

3.修炼能力,常增值


有次,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企业家松下幸之助,两人谈得非常投机。


采访结束后,松下问他:“你现在每个月多少薪水?”

 

“一个月才一万日元。”


“其实你的薪水远远不止这么多。”


看年轻人一脸疑惑,松下接着说:“你今天能争取到采访我的机会,证明你在采访上有一定潜力。如果你能多多积累这方面的才能与经验,这就像你在银行存钱一样。钱存进了银行会生利息,你的才能也会在社会银行里生利息,将来能连本带利地还给你。”

 

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:刚步入一个行业时,往往会感觉异常忙碌和无所适从。3-6个月后,逐步掌握节奏,1-2年后,开始驾轻就熟。

 

此时,是选择止步于舒适区,还是持续深耕自己、不断拓宽能力和薪酬的边界?

 

这背后,往往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自我增值能力。


吉姆·柯林斯在《从优秀到卓越》中,提出过一个很有意思的“飞轮效应”:

 

一开始推动飞轮的时候,你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。


但慢慢地,你每次推动它所花的力气,都会转化为飞轮的能量,让它一次比一次快。


直到最后它会自己转起来,越转越快。

 

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年代,唯有不断自燃、持续进化,才能厚积薄发。

 

当你自身实力足够强大,不管走到哪里,都能持续发力。无论你现在处于什么行业、什么阶段,成长的空间都永无止境。

 

图片

① 更新思维,提升自我进化力


听过这样一条知识折旧定律:“一年不学习,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%。你今天不懂的东西,到明早就过时了。现在有关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观念,也许不到两年就将成为过去。”


把自己当成一个空杯,阅读、求教、学习、反思。让你的思维匹配得上这个时代,才能永远拥有立足之地。


② 单点极致,打造不可替代性


你知道吗?研究表明,如果一个人每天进步1%,一年之后他的能力会提升38倍。

 

这个时代,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“高精专”的专家学者。但平凡如一个海底捞小哥,也能把自己的专业技能打磨到极致。


世界日新月异,你的一技之长,是你永远的护城河。日拱一卒,今天比明天多进步一点点,明天比今天多精通一点。


努力把自己做成行业中的20%,才是普通人最大的生存真理。

 

原作者:张丽俊 , 创业酵母创始人,酵母咨询创始人
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朴谷咨询立场。


 

 

朴谷咨询(PGA)是一家聚焦于互联网、高科技、消费、教育、文娱与医疗等行业,为客户提供投融资尽职调查、融资与并购交易顾问、财税咨询、商业评估、资本市场及人力资源等服务的专业机构

 

朴谷已累计服务超过1000个投融资与并购交易案例,服务美国与香港上市公司超100家,服务美元与人民币投资机构近100家。我们的专业顾问人员分布在北京、上海、杭州、武汉、深圳等多地,均拥有丰富专业与行业经验,为客户提供最具增值性的专业化服务,深度服务于中国本土资本市场。

图片

保持联系

  • 朴谷北京

   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63号楼富力中心1110室
    邮编:100022
    电话:010 5903 7060
    传真:010 5903 7060

  • 朴谷上海

    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688号恒基688广场303室
    邮编:200041
    电话:021 6333 3765
    传真:021 6333 8821

  • 朴谷武汉

   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恒隆广场办公楼3804室
    邮编:430030
    电话:027 8771 8808

  • 朴谷杭州

    浙江省杭州市钱江世纪城润奥商务中心T2写字楼1712室
    邮编:310012

  • 朴谷深圳

    深圳市南山区华润置地大厦E座613室
    邮编:518038

  • 朴谷海口

    海口市美兰区碧海大道86号华彩海口湾广场B座901室
    邮编:570102

联络朴谷

一般事务请联络: info@pg-advisory.com
企业官网: www.pg-advisory.com

企业微信: